從台灣到東南亞,少子化衝擊與AI巨浪正改變社會結構與學習方式。人才是國家資本,而教育則是國家發展的基礎。如何提升「教育韌性」、減緩學生心理壓力與焦慮,並積極克服數位落差與資源不均,已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。
亞太教育心理論壇跨國交流
由亞洲應用心理學會與游榮吉教育基金會,共同主辦的「2025亞太教育心理論壇」於新加坡舉行。與會者包括禾康消防股份有限公司永續長周學鏵、東海大學張嘉修副校長、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副院長陳志銳教授、前空中大學副校長沈中元教授、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葉建宏教授、新北市雲海國小主任吳淑芬、東海大學EMBA黃兆璽教授,以及亞洲應用心理學會創辦人謝宗順研究員,針對「教育韌性的現況與挑戰」展開跨國對談。
建構「社會責任生態系」,擴大正向影響力
禾康消防永續長周學鏵提到,企業應將核心競爭力與資金,連結教育機構、NPO、政府專案、產業公協會與社會企業,形成「社會責任生態系」(Ecosyste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)。他指出:「企業經營或許不易走向國際,但企業的關懷與人道行動卻能跨界越線、無遠弗屆。」近年禾康消防攜手青年永續領導力發展協會,推動青年培力座談、青年生涯啟發節目及地方永續行動,不僅「做好事」,更期盼「把好事做大」,擴大社會影響力。
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,走出自己的人生路
游榮吉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沈中元於論壇中表示:「真正的教育,就是幫助孩子打開視野,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。」他認為,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力、溝通與群體生活能力,以及寬廣的視野,是協助他們走出故鄉、開創未來的重要基石。
新加坡的創新教育示例:樹章魚課程
陳志銳副院長分享「教育是點火,而非填滿」,教師必須點燃學生的好奇與熱情。新加坡課堂上,老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保育「南太平洋瀕危生物樹章魚」,全班積極投入後,老師才揭曉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生物。透過這堂課提醒學生:先查證,再採信。批判思維不僅是口號,而是可以被設計、被操練的課堂經驗。
穩定教育,守護未來
論壇最後強調,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,更是社會安定與下一代適應力的基礎。唯有在動盪中維持教育穩定,才能確保亞洲的長遠發展。
#SDG4 優質教育
#SDG3 健康與福祉
#SDG9 產業、創新與基礎建設
#SDG17 夥伴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