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五年來,台灣住宅市場持續活絡,新建案交屋數量穩定成長。隨著消費者權益意識抬頭,交屋驗收品質已成為購屋者最關注的議題之一。根據消基會統計,建築工程瑕疵及售後服務糾紛位居年度申訴前五名。
同時,政府政策也推動產業數位轉型,內政部及地方建管單位鼓勵建商導入資訊化系統。驗屋數位化不僅順應潮流,更能成為建商品牌差異化的利器。
第一章:前言–驗屋交屋的「痛點」與「成本」
1.1傳統驗屋模式的挑戰與困境
在台灣,每年新建住宅交屋量約在6萬至8萬戶之間(依內政部營建統計),驗屋是交屋流程的最後一關,攸關品質與客戶滿意度。然而,產業普遍仍依賴紙本檢查表、相機拍照後再人工整理、透過電話或Line訊息追蹤進度,經常發生訊息不一致,導致溝通產生落差、部分對立、效率低落。
上午9點,林主任抱著厚厚一疊驗屋單,一邊手寫缺失紀錄,一邊用手機拍照,下午三點,他仍在比對照片與紙本紀錄,資料輸入耗費數小時,今天還算幸運,沒有太多其他業務干擾,但是要將大量的紙本資料彙整成一份完整清晰的表單,大概要加班三天了………。
客服今天驗完10A住戶黃小姐的房子,加班把厚厚一疊資料KEY成電子檔案給工務單位,以免延誤到修繕的時程,此次的缺失內容最大宗的是〝油漆〞共計有32處需施作,工班在第二天下午進場施作完畢,屋主在兩週後進行複驗,發現油漆缺失還有好幾處沒有施作,客服回頭查詢問題才發現,整理紙本作業時竟遺漏幾項忘記給工務........,原本能夠順利復驗,卻只好在延後一週了!
1.3政策與外部環境的挑戰
限貸令壓力
近年政府實施房市限貸令,使得買方貸款成數下降、資金壓力增加。交屋延宕不僅使建商財務利息成本增加,更會加劇買方的資金壓力,導致滿意度下滑,若驗屋效率不佳,買賣雙方的衝突與糾紛風險大幅提升。
驗屋公司的阻礙
部分建商依賴第三方驗屋公司,但傳統驗屋公司多以紙本或人工作業進行,流程不僅冗長,也存在「專業認知差異」與「資訊不對稱」的問題。當驗屋公司與建商溝通效率不足,容易造成缺失處理延誤、報告製作時間過長,甚至導致交屋糾紛,進一步推高人力與財務成本。
漏登、錯登造成返工,驗屋時程被拖長。
缺工導致工班流動大,錯誤率高,返工成為日常。
缺乏數據支援,管理層難以決策。
透明度低。
影響撥款入帳,現金流受阻,利息支出增加。
工務、工班、客服耗費大量時間在來回確認。
第二章:驗屋對建設公司的影響與品牌價值
驗屋不僅是交屋前的例行程序,更是建設公司售後服務與品牌經營的關鍵環節。驗屋流程的執行與品質,直接影響客戶滿意度、售後成本、品牌形象及長期發展。以下分別說明其正向價值與潛在風險:
2.3品牌價值的決勝點
驗屋流程不僅影響短期的交屋體驗,更是建設公司能否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決勝點。良好的驗屋過程與溝通能帶來正向循環,進而讓顧客:滿意度提升→口碑傳播→品牌價值提升→ 銷售業績增長;反之,忽視驗屋的重要性,則可能引發惡性循環:缺失累積→客訴糾紛→品牌受損→銷售業績下滑。
2.4建議做法
自驗項目委由驗屋公司處理,可解決建設公司缺工問題及降低人力成本。
讓客戶充分掌握房屋狀況,建立資訊透明。
減少返工率,能加速完成缺失項目。
交屋後仍提供數位修繕服務,確保售後體驗一致。
綜合上述建議做法,「智驗宅」系統開發的輔助,能確保交屋程序的精準、省力、省時,讓驗屋流程更加細緻,給予客戶好的體驗。